2020年9月13日,“贵州省非遗设计人才中高级大师培训班”项目组诚邀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策展人、四川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巩强和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澳门城市大学设计学博士、贵州青年画院特聘画家杜怡蒙莅临现场,为来自全省各地的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及企业骨干等各领域的50多位学员传授非遗创意作品授权相关联的内容及丝网制版专业实践知识。
巩强引入“为什么越保护非遗,非遗越脱离生活?”和“时代在飞速变化,非遗的价值何在?”这两个问题开始此次讲座。通过对“非遗”进行产业化开发理论依照支撑的梳理,巩强提出非遗产业化发展的三种路径:一、传承更新(匠人匠心);二、活态流变(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价值创新(时代机遇)。凭借多年非遗工作经验,巩强老师对第三种发展路径抱有极大信心,并肯定了非遗作品所承载的知识产权新价值。面对非遗开发的现状,将故宫、颐和园国内两大文创单位的产业化开发作为典型案例,预判出文化创意产品研究开发应注意的问题:代理权益纠纷、产品质量上的问题以及知识产权侵权,得出我国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缺乏系统性的IP授权开发的结论。针对我国目前非遗保护传承遇到的三大困境:传承发展困扰、产品营销售卖困扰及品牌打完困扰,巩强提出以IP授权的方式寻求新生的建议,又提出“向外结合国内外知名IP”以及“向内探寻非遗文化宝藏”两条路径。
杜怡蒙围绕“贵州礼物与手工制版工艺流程”这一主题进行授课,杜老师先是对丝网印刷和丝网版画的历史、缘起,丝网版画的制作设备、工具和材料,基本的制版方法等内容做出理论阐述。后又通过耐心细致的示范,极大激发了众学员高涨的学习欲望,大家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快速呈现出来。
“传承”是一种历史责任,“创新”更是一种时代责任,非遗文化产品研究开发既应注重人文传统的深入感受,更需要反思现代生活的实际的需求,在实际中谋求新发展。两位嘉宾在讲座中,既向学员分享了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新路径,也向学员传授了新的技术应用手段,希望众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能结合自己具体情形,在理念和技术层面有更多的尝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