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职院毕业生朱利鹏在其主持的创新工作室带领小组成员探讨研发新技术。
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企业为他设立了工作室,研发新技术,为企业节省费用上千万;这个专业的老师,带着学生自主设计建设实训室,学中做、做中学,个个都是技术能手;这个专业的实训室,就是经营性生产车间,学生与员工角色轻松切换,毕业后进企就业无缝衔接……它就是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能源光伏技术专业群,该专业群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和能源产业体系升级改造的战略机遇,主动对接、服务光伏新能源产业,不断培养出符合光伏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能源结构转型和低碳发展贡献了强劲动力。
“我主持成立了海宁晶科能源—综合设备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研发新技术,形成一套适合当下加工设备的技术标准,在设备维护保养方面成本下降70%左右。”朱利鹏是学校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群2015级毕业生,毕业后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做起,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成为行业大咖,如今每年为企业节省设备维修改造费用2700余万元。
像他这样的优秀毕业生,学校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群培养出来很多。早在2010年,学校就开设了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被光伏产业的制造端大量吸纳,随着产业的逐渐完备发展,又相继设置了新能源装备技术等5个专业,构建了覆盖整个产业链、对应20个岗位群的新能源光伏技术专业群,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出50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对口就业率超过95%。
走近学校的雁湖,就能看到一座300KW水上漂浮光伏并网实训电站漂浮在湖面上,这是全国高校第一家水上漂浮式智能光伏并网生产性实训电站。“这个电站的施工是专业老师们带着学生干的,从安装、调试到运行,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深度参与。”学校能源与新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专业群骨干教师屈道宽介绍说,当时他带领着2015级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半年时间就将“光伏电站的设计与施工”这门核心课程弄懂吃透。截至目前,这个电站已经运行了8年时间,现在成为该专业另一门核心课程“光伏电站运行与维护”的重要实训场所。
不仅与企业在校内建实训室,学校还将企业的生产车间搬到了校园,建立了“校中厂”。在光伏组件真实生产实训车间,学生们身着白色工作服,正在流水线上各司其职,学生在这里切换成员工身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这个地方进行实践。这个生产车间可完成光伏组件全工艺流程智能化生产,每年可生产100MW光伏组件,可承担“光伏组件生产技术”“新能源装备装调”等课程的相关实训。
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全资校办企业用来运营2.5MW屋顶光伏并网电站实训电站、“校中厂”光伏组件生产车间等,每年所创造的利润能达到400余万元,其中将营利的20%投入到实训设备的更新当中。此外,还自主设计建设了日晷光伏离网实训电站等实训中心,形成了光伏专业群完善的教学实训体系。
走进能源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光伏组件加工实训室,屈道宽拿出来两块分别为4栅和12栅的丝网印刷样品作对比,即使是非专业技术人员,也能从外观、手感上判断出差别。丝网印刷的技术每一年都在更新,生产设备随之迭代,屈道宽入校之前便是在光伏企业做产品研制,是学校引进来的专业人才,从企业一线到教育一线的他无时不在感叹这个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
“脱离产业的专业势必会被淘汰。”学校副校长周宏强深有感触地表示,专业教育必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学校开设新能源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群的初衷,就为了响应行业需求、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成长。通过精准对接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需求,学校培养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的专业人才。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不仅确保了学生能够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关键技能,也为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因此,在人才教育培训过程中,在学生升入大三时,学校又将教室搬到了企业。“通过将教学场所设立在企业的实际在做的工作环境中,学生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健康状态发生了显著转变。在真实的生产车间里,学生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角色,而是开始自发地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自我要求,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实践技能。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能源与新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岳耀雪介绍说,学校在晶科能源等合作企业建立了融教学与生产一体的光伏专业群教学车间,构建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员工、理论与实践、作业与产品、学习和创收“五个合一”,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工交替”,形成“专业共建、文化共融、师资共培、人才共育、利益共赢”校企一体化育人。
在济宁市鱼台县齐楼村,有一片整齐划一的大棚,不仅能种植反季节蔬菜,还具有发电功能。这是学校投资了30万元为驻村齐楼村建立的500平方米20KWp光伏农业示范大棚。棚内,村民们种植食用菌,一年的收入能达到8万元;棚外,可以有效的进行光伏发电,年光伏发电收益约3万元。
在精准扶贫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学校也充分的发挥专业群的优势“做文章”。师生在光伏农业实训实践中,共同设计、规划和建设光伏电站,年发电量27万度,每年节煤80余吨,二氧化碳减排200余吨,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建设光伏农业示范大棚,将光伏农业项目打造成农业产业化、农村清洁能源开发的新亮点。打造了“培养光伏一人、带动一片乡村、受益一百村民”的光伏技术服务新典范。
学校依托省级新能源光伏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等,与企业共建了晶科能源研究院山东分院等,构建了生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四位一体”产学研用平台。与晶科能源、宁德时代(济宁)等企业联合成立科研服务团队,开展技术探讨研究与推广、产品设计与开发、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承担横向课题研究15项,获得专利等知识产权60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年培训和技术服务收入1200余万元,打造了光伏专业社会技术服务典范。
同时,紧跟我们国家新能源光伏产业“走出去”的步伐,学校新能源光伏技术专业群积极推动职教出海,服务国际新能源产业合作。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校赋能“走出去”央企,共建“中文工坊”、海外“班·墨学院”,先后面向万宝矿产(缅甸)铜业有限公司、北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企业举办海外员工素质培训,培养海外本土员工5500余人次;开设晶科(越南)能源实业有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培养100名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工程师;与泰国春武里技术学院开展“双证双籍”联合培养,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国际留学生50人。
“我最感兴趣的是光伏发电,希望这个技术以后能应用在非洲。”26岁的乔峰(YIRGALEMASEFA)是一名来自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埃塞俄比亚子公司的班组长,参加了学校承办的2024“汉语桥”中文工坊学员“中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研学营。他在这里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中文水平和职业技能,还进一步探索了光伏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的新趋势,为他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