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料产能自2021年以来开启快速扩产,预计至2023年底国内多品硅产能将达到200万吨,同比增长72%,实际产出约137万吨,同比增长71%。
硅料价格自24年二季度开启新一轮下降通道,当前已跌破全行业现金成本,重回周期底部。进入2024年,硅料价格在4月开启新一轮下跌,当前含税均价已下探至40元/g,已突破行业所有在产企业现金成本。硅料生产企业面临售出即亏损的局面,已有多家公司开始停产检修,行业供应量有望开始减少。
N型硅料结构性稀缺,考验企业品质与成本能力。当前下游N型电池、硅片占比快速提升,对于N型拉晶用料需求明显地增加,新进入者或新投产产能N型产出比例较低,致使高品质硅料仍处于供不应求阶段。此外,硅料再次回到边际产能现金成本定价模式,考验硅料企业成本优化。
一体化企业加速投产,硅片名义产能过剩,硅料瓶颈打开或致竞争加剧。单晶替代多品的历史进程已完成,且单晶技术外溢,硅片设备供应商能够给大家提供设备及工艺,导致行业壁垒消失,行业新入者的大量进入以及一体化企业快速补充自身产能短板,导致名义产能开始过剩。此前由于硅料紧缺导致硅片实际产能过剩后移,伴随硅料瓶颈打开,或致行业竞争加剧。
关键耗材保供、薄片化、细线化将成为硅片企业核心竞争力。伴随行业硅料产能快速投产,以及硅片产能加速释放,石英坩埚需求快速提升。考虑目前内层高纯石英砂大多数来自为进口,在高纯石英砂坩埚保供能力优秀的企业有望在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端实现领先。此外,硅片薄片化、细线化将逐步降低生产成本。
P型产能加速淘汰,N型产能加速扩张,TOPCon快速放量。当前PERC电池技术已至效率瓶颈,且产品已近乎同质化,竞争能力减弱。各大头部企业如隆基股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爱旭股份等积极布局新型电池技术,其中以TOPCon为代表的N型技术获得快速扩产测算至2023年底,TOPCon 名义产能将有望达到477GW,其中主要产能投放期在23Q3-Q4。我们预计,2024年N型电池产出占比将达到70%以上。
TOPCon技术工艺复杂,成本持续优化,良率仍有提升空间。TOPCon工艺步骤增加了硼扩、非晶硅沉积及镀氧化层膜等2~3道工序,且对新进入者存在如硼扩散、去绕度清洗和钝化层的隧穿膜镀膜等技术挑战,预计后续在清洗、自动化技术成熟、硅片技术进步等加持下,良率可得到大幅优化。目前TOPCon在设备投资端已有显而易见地下降,整体非硅成本较PERC约高0.03-0.05元/W,后续依靠降低硅材用量、减低银浆用量、简化工艺、提升规模效应等有望逐步降低成本。
下游接受度积极,招标比例显著提升,溢价空间明显。由于N型技术效率提升带来的全生命周期发电量增加,度电成本下降,下游对N型电池接受认可度较高,招标比例中N型电池占比显著提升。且目前主流N型TOPcon较PERC溢价约0.04-0.06元/W。
0BB+银包铜目前被视为HJT降本最大有可能率先实现的技术,未来随着银包铜售价的下降,以及0BB配合胶膜克重的降低0BB+银包铜方案可助力HJT金属化成本实现和PERC相当的水平。
电镀铜因为传统银浆丝网印刷技术存在比较大差距,初始投资更高,环保方案更复杂以及工序复杂等问题,导致目前产业化进程仍相对较慢。
IBC效率优势显著,稳居品硅电池最高效率记录。IBC电池在效率上优势显著,基于BC电池结构的组件,效率长期领先于HJT、TOPCon、PERC等电池路线月,爱旭股份将可交付组件功率提升至24%,实现大幅领先。
IBC技术门槛高,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掌握核心技术。2022年BC电池全球出货超过1GW,主要仍由Maxeon贡献。随着隆基HPBC和爱旭ABC产能的落地,预估23年xBC出货有望超15GW。隆基绿能至23年底,公司33GWHPBC产能将全部投产,并规划hpbc二代产品。爱旭ABC项目珠海6.5GW项日已于23年底全部投产,另外积极地推进义乌基地15GW和珠海3.5GW项目建设。
组件价格快速回落已至一体化龙头成本区间,弱势企业加速退出,龙头市占率持续提升。组件价格在24年4月跟随上游开始新一轮快速回落,当前价格已下跌至0.8-0.85元/,甚至已有激进厂商报价至0.8元/W以下价格。我们测算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不含税成本约为0.90元/w。当前组件价格已处于超跌位置。一线龙头成本管控能力更优,海外品牌渠道效应突出,弱势企业加速退出,龙头市占率持续提升。
行业龙头加速海外市场与产能布局,实现全球化发展。目前组件行业龙头均选择一体化路线发展,并加速海外产能建设,其中东南亚为一体化产能建设重心,美国主要布局组件产能。考虑近期贸易政策变动较快,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也把目光瞄准中东、东南亚等多个新兴市场进行布局。